您当前位置:清风连云 >> 勤廉时评 >> 浏览文章

见微知著 不惑于事

来源:本站原创  时间:2019/9/12 10:39:23

千百年来,见微知著一直被认为是为官从政必备的本领。能否在事情刚露出一点苗头时,就及时准确地判断其性质和发展方向,对一名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。

《韩非子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,他的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。箕子想到,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粗碗,进而一定会用“犀玉之杯”,食“旄象豹胎”,着“锦衣九重”,居“高台广室”,“称此以求,则天下不足矣”。果不其然,没过几年,纣王便建酒池肉林,设炮烙之刑,穷奢极欲,残害忠良,以致身死国灭。箕子能从小小一双象牙筷子,预见明日之祸,韩非子称赞他“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”。

东汉班固在《白虎通·性情》中写道:“智者,知也,独见前闻,不惑于事,见微者也。”在他看来,见微知著、不惑于事是智者的一大特征。千百年来,见微知著也一直被认为是为官从政必备的本领。能否在事情刚露出一点苗头时,就及时准确地判断其性质和发展方向,对一名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。

“使圣人预知微,能使良医得蚤从事,则疾可已,身可活也。”良医,往往在求医者未病、微恙时就能精准发现问题。此时进行诊治,时机好、效果佳。魏文侯曾询问名医扁鹊:“你们兄弟三人中谁最擅长医术?”扁鹊认为自己最差,因为“长兄于病视神,未有形而除之,故名不出于家。中兄治病,其在毫毛,故名不出于闾。若扁鹊者,镵血脉,投毒药,副肌肤,闲而名出闻于诸侯。”三言两语道出了“上医治未病”的高明。

能不能做到见微知著,取决于有没有敏锐深刻的分析判断能力。“见微”是“知著”的前提,而“微”往往是不易察觉、稍纵即逝的细节。从“微”的细节如何得到“著”的预见?不能凭空想象,而要通过细致观察、深入分析才能有所预见。

在汉高祖刘邦的征战生涯中,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失误,即“白登之围”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当时,刘邦率军亲征入侵晋阳的匈奴,先后派遣十余批使者打探敌情,不料匈奴故意隐藏实力,令使者们都认为其不堪一击。只有娄敬以“两国相击,此宜夸矜见所长”的经验,从出使所见“羸瘠老弱”推测匈奴“伏奇兵以争利”,提出不可出击的建议,却未被刘邦采纳。结果汉军因轻敌冒进,被困白登山七天后才侥幸脱险,娄敬也因忠直有远见卓识,被封为关内侯。

想获得见微知著的能力,还需要始终保持心境静穆的状态。北宋苏洵在《辨奸论》中说:“惟天下之静者,乃能见微而知著。”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外界的诱惑弄得魂不守舍,被各种利益牵扯得心神不宁,站不稳立场,静不下心来,就难以觉察身边发生的细微变化,难以及时捕捉到事情发展的征兆,更遑论看清为政得失之“著”。由此来看,见微知著与不惑于事,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。

见微知著、不惑于事,方能洞察先机、赢得胜利。作为生于忧患的革命党,我们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,战胜过无数危机与挑战,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也锤炼出了见微知著的强大能力。如今,身处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历史交汇期,面对各种风险挑战,我们更需要提升预判能力、保持政治定力,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(顾文耘)

分享按钮